着力建设新乡贤文化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建设新乡贤文化。这里的新乡贤,既包括扎根本乡本土为乡人推崇敬重的自源型乡贤,如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也包括因求学、从政、经商等在外奋斗,并愿意以智力、技术、资本、信息、市场和人脉等资源反哺家乡的回归型乡贤,如有威望的退休公职人员、有影响力的成功经商人士、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返乡务工人员等;还包括在市场开放环境下利用当地资源而到农村投资创业的融入型乡贤。新乡贤是传统文化的接续者,不仅是邻里之间的润滑剂,更是普通人身边的模范,是嘉言懿行的代表,是见贤思齐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曾语重心长地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就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新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完善新乡贤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与大力提倡与弘扬新乡贤文化相适应,相关部门需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新乡贤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如明确党组织在整合乡贤资源方面的动员引导作用,对新乡贤的认定提出标准,对乡贤奉献乡里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扶持,对成绩突出的乡贤给予一定的精神荣誉鼓励等。地方应将吸引新乡贤纳入新农村发展这个大系统工程中予以统筹谋划,搭建平台,并完善考核机制。乡贤文化的体制制度建设须全面合理,避免因体制性弊端而导致“招来女婿气走儿”现象出现,也应免其流于形式,使其沦落为新一轮“政绩工程”。

  建立健全新乡贤发挥作用平台。新乡贤体系的建立,应以新时期的乡村再组织作为新的制度基础。如果只有新乡贤而没有乡村再组织,则零散冒出的新乡贤个体很难达到治理乡村的要求。现代乡村治理需将党政部门的力量和乡贤文化有机结合,发挥组织文化产生的规模、带动、发散效应,吸引新乡贤陆续回归故里、反哺桑梓。成立乡贤理事会等发挥作用平台,召开返乡探亲人员座谈会,征询对家乡发展的信息和意见,创新乡贤发挥作用机制,吸引乡贤回乡为家乡贡献智慧和力量,重构传统乡村文化。

  探索完善新乡贤培育工程。新乡贤体系培育绝非易事,需要从多方面长期系统稳步推进。培育乡贤和乡亲之间的认同感,包括民众对乡贤的认同,乡贤对故乡贡献的认同及当地政府对乡贤贡献的认同。正确处理好乡贤与村两委等基层组织的关系,确保乡村社会在法治范畴中实现共治。通过挖掘整理、宣传传统先贤的思想、精神及其先进事迹,鼓励乡贤回乡投资、参与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又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发挥乡贤崇文兴学、以道德文章滋润乡里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乡贤在热心公益、主持公道、维持秩序中发挥作用。

  进一步提升新乡贤素质能力。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农业国家,乡村始终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根脉。新乡贤虽然扎根本土,对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同时,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但要真正发挥新乡贤文化在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新乡贤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有关部门需要将提升新乡贤素质列入相关培训计划,让新乡贤能够及时了解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把握社会发展新动向,不断提升新乡贤参与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各种能力。

  完善新乡贤回归的保障政策。不少从乡村走出去的乡贤意识到,乡村建设是自己退休后大有作为的新战场,都希望为留得住乡愁贡献自己的学识力量。然而,心甘情愿回乡的人依然不多,这主要是由于乡村医卫文体基础建设滞后,并且缺少稳定适宜的居所。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卫文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乡镇医疗水平。在宅基地政策上稍作变通,允许乡贤在家乡修建自住房,解除新乡贤回乡贡献余热的后顾之忧。

  营造弘扬新乡贤精神的良好氛围。与土地接近的人,才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广袤乡土大地上,一大批道德精英、精神精英、社会能人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释放这些新乡贤的美德力量、榜样力量、卓越品质,让更多乡民重新找到价值标杆,让“空心的乡土社会”重新厚重起来,找到道德支点、榜样支点,这是一种精神填充,也给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方向:乡村价值,才是我们的根,文化之魂魄,才是民族的血脉。(作者张鸣年,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无锡市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室教授,环太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站首页_2023    专题    文化之乡    经验交流    着力建设新乡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