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 “六位一体”德孝文化苑建设调研与思考

  近年来,运城盐湖依托舜帝德孝文化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农村和社区建设“六位一体”德孝文化苑。立足基层,面向当代,提升居民道德素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当今农村居家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 背景
  2011年以来,运城市盐湖区委区政府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在全区开展了“德孝在盐湖——七进七创”主题创建活动。活动过程中, 针对当前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村里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实际,探索性地开办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即把全村六七十岁的孤寡老人集中起来,管一日三餐,解决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的吃饭问题,也解除了在外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又给老人生活提供了依靠和保障。
  但是,区委区政府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问题,仅仅解决“老有所养”还远远不够。老年人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还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需要周围一种温暖祥和的社会生活环境。于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六位一体”的德孝文化苑。


  二、 做法
  (一)具体内容
  “六位一体”德孝文化苑包括德孝大讲堂、德孝文化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农家书屋、基层文艺演出队伍和基层志愿者服务队伍这六个方面。
  德孝大讲堂作为宣传德孝文化的课堂和主阵地,倡导人们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在形式上注重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内容上涵盖农民文化需求的方方面面;德孝文化墙,把历任村干部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村里的德孝楷模、好媳妇、好婆婆以及普通群众的孝行善举镌刻墙上,起到褒扬先进典型、激励一般群众,弘扬真善美、教育下一代的作用;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日间看护、文休闲娱乐等服务,真正成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理想场所;农家书屋则整合了以往的农村图书室,增添和充实了图书量,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身命运的文化平台;基层文艺演出队伍以农民业余文艺爱好者为主体坚持创作编排乡土文艺节目,让老少皆宜,人人喜欢;基层志愿者服务队伍由党员、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及各方面热心人士参加,服务内容覆盖敬老助残、扶危济困、应急救援、调解维权等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德孝文化苑以农家书屋作为理论支持,以基层文艺演出队伍作为宣传主体,以德孝大讲堂作为宣传阵地,以德孝文化墙作氛围营造,以基层志愿者服务队作为服务主力,以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作为实践基地,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体,打造出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老人的理想家园。
  (二)良性运作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盐湖区兴建德孝文化苑不搞“一刀切”,不搞“全覆盖”,不搞行政命令,而是根据不同条件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引导推广。首先在经济条件好,农民收入普遍较高、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子搞试点,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车盘的乔家庄、解州的西元村、陶村镇的五曹村、龙居镇的雷家坡等都是群众自发搞起来的。多数村看到那些试点村搞的不错,也学着建起来的。在场地的选择上也是修旧利废,一室多用。闲置的学校、村委会挤出的办公场所等都用做德孝文化苑的场地,少数经济条件好想新建的,也必须通过村民议事大会决定。
  2.群策群力,共同办苑。德孝文化苑是一项民生工程,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为最普通的老百姓服务的,所以,从办苑伊始区委区政府就提出明确要求,一定要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办苑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从哪里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为此,盐湖区的思路是,紧紧依靠群众,充分激发出蕴藏在群众中的正能量,以德孝文化的力量办苑。政府第一年给每个文化苑拨付5万元启动资金,以后每年拨付2万元运行经费,其余经费全部自筹。
  在办苑过程中群众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办好文化苑尽己所能。三路里镇墩张庄村民营企业家屈广吉,听到村里要办德孝文化苑,主动捐出20万元,为该村装修了房舍,购置了相关设施。西城办事处和李店村民营企业家崔云山在该村文化苑开业当天,各捐款1万元,村干部捐款5000元。有的村还设置了功德碑、功德墙和百善榜,对村民的善举进行褒扬。同时充分利用标语、版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舆论工具和各种场合进行全方位宣传,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陶村的五曹村村民捐的善款善物大大超出所需,村委会不得不出面劝阻。
  3.规范管理,健全机制。长效机制是德孝文化苑服务常态化的保障。一是建立经费保障。区委、区政府把德孝文化苑服务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二是出台了《德孝文化苑建设规程》。对文化苑的德孝大讲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农家书屋等载体从目标意义、室内室外布置、具体做法等方面一一做了规范和要求,以便让全区的德孝文化苑从一开始就规范化运行。三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德孝文化苑的健康发展纳入全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与“幸福村庄”等级评选直接挂钩,推动了各项任务得到落实。
  4.各展所长、相得益彰。德孝大讲堂定期举办有关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养生保健、科普知识等方面的讲座,传播德孝文化,并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时时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北城办原王庄村德孝文化苑的德孝大讲堂内,不少人拿着手机当堂给父母打电话,别开生面的德孝课让不少人明白了孝敬父母不能等待。解州镇将德孝大讲堂与每月的例会结合起来,一切村务会议对群众“敞开大门”,群众可以随时进来参与。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成了村里德孝实践基地。村里的孤寡、空巢老人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照顾,一年里从年头到年尾,不管是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还是端午节、重阳节等等,每个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得到了人们的关爱。领导干部来了,各种志愿者服务队来了,有的拎着老人们需要的营养品、日用品来了,有的带着服务来了。农家书屋成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人们在这里练练字,看看书,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学习,为德孝文化在农村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精心打造的农村文艺宣传队,以农民自创、自编、自演的形式,把党的惠农政策和德孝理念形象生动地宣传到千家万户,用快乐、祥和、文明滋润农民的心田,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深受群众欢迎。由解州镇村民自编自演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现代眉户戏《打碗记》形象生动了展示了一个不善待婆婆的中年妇女被儿媳妇看样的故事,让百姓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各村的志愿服务队主要由本村的党员和留守妇女组成,大家经常到文化苑里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每天不来这里看看这些老人,帮忙做些啥,这心里就觉得空空的。”龙居镇雷家坡村志愿者崔青云说道。忙完家里的活,到这里来陪陪老人,已经成了她们这群留守妇女每天的必修课。目前,志愿者已经成为德孝文化苑的实践主力军。
  5、提档升级,打造精品。对于已经建成的德孝文化苑,盐湖区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提档升级上,通过打造精品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区委宣传部多次对各德孝文化苑的管理人员和德孝大讲堂的讲师进行集中培训,组织他们到运行较好的德孝文化苑进行参观学习,从德孝文化苑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规范管理、长效运行等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从德孝大讲堂的宗旨、特点和授课技巧、效果提升等方面提高讲师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因材施教能力。区文明办对全区志愿者服务队伍进行了摸底检查,并督促他们履行正规的注册手续,帮助他们完善服务机制,提高了服务质量。区文广新局组织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各个德孝文化苑指导文艺宣传队伍和农家书屋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规范,效果更加显著。经过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全区涌现出了陶村镇五曹村、龙居镇雷家坡村、解州镇西元村、北相镇北仁留村等一大批要素齐全、功能完备、运行良好、效果显著、各具特色的优秀德孝文化苑。这些德孝文化苑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三、成效
  1.老人有了理想的生活家园。文化苑里,完善的设施,可口的饭菜,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体贴周到的服务,让老人们流连忘返。在这里不仅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还能老有所为。解州镇史家坟村德孝文化苑里还有一块菜园,老人们在这里种上了辣椒、茄子、西红柿、豆角、韭菜等时令蔬菜,既吃到了新鲜绿色食品,又锻炼了身体,陶冶了生活情操。 
  2.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短短几年的时间,盐湖区创造性地在全区开办了180余家“六位一体”德孝文化苑,并以此为载体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政府主导、村组自筹、爱心捐助”等手段有效地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凝聚了各方面的力量建设农村精神家园。在建设过程中,区委号召全区所有的党员干部、企业家等,少吃一顿饭、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挤出一些钱来,资助村里办好一个德孝文化苑。很多机关和企业家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加入到这个公益事业的筹办中。各村两委班子为了办好本村的德孝文化苑,有的是积极出点子、想办法,有的是动员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有的是为选好场地辛勤奔波,有的是为添置设施精心筹划,还有的主动义务承担了文化苑的日常管理工作。
  3.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盐湖区以人为主体,全方位关注农村老人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开办德孝文化苑,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开启了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切实保障和改善了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生活。同时,在农村也带来一系列的新风俗的形成。盐湖区冯村乡新杜村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直接把礼物就送到德孝文化苑内,孝敬这里的老人。陶村镇张良村子女们互相“攀比”孝心,今天你给老年灶送了一袋米,那我明天就送一筐鸡蛋;车盘办中凹村在外创业的企业家刘长红,回到村里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摆起百叟宴,让老人们品尝美酒佳肴,还给每位老人包了一个大红包和两箱礼品;慢慢地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都首先把好菜好饭送到文化苑来,让老人们吃上几天,仅今年前半年就有30多家事主主动前来为老人们送菜送饭;渐渐地这一行为在盐湖区各村里成了一种惯例。
  4.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目前,随着德孝文化苑在村里的大量开办,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直接带动了乡风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打麻将的少了,黄赌毒现象不见了,村子里婆媳、邻里关系和睦了,争相做好事的多了。在陶村镇五曹村村民们做好事积极踊跃,都想在村的“德孝墙”上留下自己的姓名。


  四、德孝文化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对德孝文化苑建设进行中长期规划
  盐湖区积极推进探索农村居家养老,兴建德孝文化苑确实为农村老人带来了实惠。但是目前我区的德孝文化苑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标准低,床位不足,设施简陋;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等。我区可对全区德孝文化苑建设进行中长期规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老龄化发展水平相协调,惠及全体老年人口,服务水平较高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在社区兴建德孝文化苑
  我区的德孝文化苑建设是对农村居家老模式的一种探索,下一步,可以把德孝文化苑在社区铺展开来。相对农村,在社区的德孝文化苑的功能将做相应的调整。建议建立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和服务热线电话。网络平台起到志愿服务者和老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作用,服务热线电话可提供便民服务和养老服务,居民通过拨打服务热线即可联系卫生保洁、家政服务、电器维修、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通过“一键式”终端获得救援。
  (三)加强德孝文化苑示范点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德孝文化苑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激活原有德孝文化苑构成要素,将围绕提升管理员水平和“六位一体”的互相衔接、有机联系开展。首先,加强对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组织他们到运行较好的德孝文化苑进行参观学习,从德孝文化苑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规范管理、长效运行等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其次,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主线,从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强化服务功能。日间照料中心满足了老年人一日三餐、休息娱乐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实现“老有所养”;德孝大讲堂通过和年轻人面对面交流,号召他们自觉爱老、敬老、孝老,实现“老有所依”;农家书屋开设书法练习室、电子阅览室等,邀请医疗保健专家定期举办讲座,实现“老有所学”;观看文艺宣传队伍编排的戏曲、快板、干板腔、河东道情说唱等老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实现“老有所乐”;老年人发挥余热,亲自参与文艺创作表演和志愿服务,在德孝文化苑内的菜地亲自耕作,实现“老有所为”。(赵红霞  张晓辉)

网站首页_2023    专题    文化之乡    经验交流    盐湖区 “六位一体”德孝文化苑建设调研与思考